银水是自刀狼

如果被我删评拉黑,不用感到抱歉,毕竟听不懂人话不是你的错,只是你我不太适合互相交流,就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了。

我交突厥男友,我剽窃李世民事迹,我倒打一耙黑原主,我可都是为了兴唐啊!

夏达漫画《长歌行》早就说要拍电视剧,因为原作歪曲历史,电视剧全盘照抄,去年就被历史粉撕了,现在又要开拍了。那么电视剧主要是什么内容呢?我们来康康它的备案哈:


唔,就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女儿出逃,交了个突厥男友,还自称要“兴唐”,这条主线从漫画到电视剧都没变嘛。

且不说历史上隐太子李建成的女儿们都好端端活着,按制度封为县主安然出嫁;且不说唐太宗君臣放弃朔州,还要靠女主献降保全百姓,这根本就是没有的事;且不说杀人纵火房玄龄、割地求和杜如晦、窃国大盗唐太宗、乱世贞观这些不知道哪个次元的设定……唉,这么小众的漫画,要不是要拍电视剧,我连知道都不会知道。可我既然知道了嘛,我就去了解了一下。这么一了解嘛,差点把我牙都笑掉了。

剽窃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就罢了——这说明好的东西人人爱,夏老师也看得出来,我就拿过来了,借鉴能叫抄吗?可是,剽窃了事迹还要倒打一耙黑原主,这操作我就看不懂了呀。莫非夏老师觉得,只要把原主黑倒了,再剽窃事迹就不用道歉了吗?唔,好像挺有道理,毕竟唐太宗又不会从昭陵里爬起来找夏老师,再说——要不是我这漫画瞧得上你贞观朝,给你宣传,谁知道唐太宗、房玄龄、杜如晦啊?

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下面我就来解释一下这漫画是怎么“剽窃事迹还黑原主”的,让大家一场好笑咯~


一、内无粮草外无援,错把武德作贞观

在漫画《长歌行》中,有这样的情节,唐太宗登基之后不久,突厥颉利可汗趁虚入侵唐朝,唐太宗在杜如晦的建议下,放弃了朔州。周边救兵不至,致使满城百姓面临被突厥屠城的噩梦。为救百姓,太守公孙桓牺牲自己,女主也为此甘愿献降。


首先,在真实的历史上,贞观君臣放弃朔州,完全是无稽之谈。唐太宗即位后,贞观元年即任命张公谨为代州都督,管理代、蔚、忻、朔四州。(《旧唐书·卷39·地理二》)其年,突厥国中大雪,羊马死伤惨重,民众苦于饥寒,颉利可汗怕唐朝乘虚而入,引兵入朔州境,扬言会猎,实则防备唐朝。(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八》)哪里有割让朔州、抛弃百姓的影子?

既然提到朔州了,朔州就是马邑嘛,其实在唐初,这里确实发生过一件大事,同样是孤立无援,同样是杀官长献降。那是怎么回事呢?那还是武德年间,李世民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,武德六年唐朝与突厥围绕朔州的一系列斗争。

 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:        
(七月)癸未,突厥寇原州;乙酉,寇朔州。李高迁为虏所败,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将兵救之。巳亥,遣太子将兵屯北边,秦王世民屯并州,以备突厥。八月,甲辰,突厥寇真州,又寇马邑。        
……        
秦王世民犹在并州,(十月)己未,诏世民引军还。        
……        
初,上遣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助朔州总管高满政守马邑,苑君璋引突厥万馀骑至城下,满政击破之。颉利可汗怒,大发兵攻马邑。高迁惧,帅所部二千人斩关宵遁,虏邀之,失亡者半。颉利自帅众攻城,满政出兵御之,或一日战十馀合。上命行军总管刘世让救之,至松子岭,不敢进,还保崞城。会颉利遣使求婚,上曰:“释马邑之围,乃可议婚。”颉利欲解兵,义成公主固请攻之。颉利以高开道善为攻具,召开道,与之攻马邑甚急。颉利诱满政使降,满政骂之。粮且尽,救兵未至,满政欲溃围走朔州,右虞候杜士远以虏兵盛,恐不免,壬戌,杀满政降于突厥,苑君璋复杀城中豪杰与满政同谋者三十馀人。上以满政子玄积为上柱国,袭爵。丁卯,突厥复请和亲,以马邑归唐;上以将军秦武通为朔州总管。        
突厥数为边患,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表请于太原置屯田,以省馈运;议者以为烦扰,不许。静切论不已,敕征静入朝,使与裴寂、萧瑀、封德彝相论难于上前,寂等不能屈,乃从静议,岁收数千斛,上善之,命检校并州大总管。静,抗之子也。十一月,辛巳,秦王世民复请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,从之。        
……        
(十一月)己丑,迎劳秦王世民于忠武顿。       

我知道太长不看,那么就简单总结一下,突厥入侵朔州,高满政独守孤城马邑,李高迁临阵脱逃,刘世让不敢向前,杜士远杀高满政投降突厥,苑君璋杀与高满政同谋的城中豪杰三十余人,而突厥最终又把马邑还给了唐朝。而一直在并州布防的李世民,直到收回马邑之后才回师,还顺路关心了一下屯田抗突的事。(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)

——你看这跟漫画原作里的情节多像啊!要什么有什么,独守孤城,救兵不至……只不过呢,漫画里放弃朔州的李世民,在真实的历史上布防并州,给突厥压力,直到收复失地才回师,而且军事政治一把抓,还关心了一下屯田的事。而隐太子李建成,漫画中保护朔州百姓的女主的父亲,那时又在干什么呢?据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他在此之前“将兵屯北边”,然后回师了,马邑打架甚是热闹,他在长安家里蹲呢。

来来来,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

寒风飒飒,白草凋零,唐军残破的旗帜颓然倒下,高满政和三十余名豪杰的头颅被挂在高杆上,干涸的残血却凝成了另一面低垂的红旗。
你忽然听到一阵响动,胆战心惊,以为是突厥人又来了。壮着胆子回头看,原来是一群乌鸦振翅飞过,正要去啄食唐军的尸体。你家中本来就没有什么长物,现在连吃食、家畜和衣物都已经被突厥人抢走,一家人啼饥号寒,朝不保夕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上次突厥人来时,你把女儿藏在灶台下面,躲过一劫,不至于被掳走。
你不知道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还要过多久,却忽然有一天,突厥人撤了,新的总管又来了。你劫后逢生,惊喜之余,打听突厥人为什么撤了?
“这你都不知道?秦王在并州呢!再不撤,拿他们当刘武周、宋金刚打,怕不要追到他定襄老巢去!”
“哦,突厥人也知道秦王的威名吗?”
“只要见了天策上将的大箭,谁不敬畏呢?”

  《新唐书·刘黑闼传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初,秦王建天策府,其弧矢制倍于常。逐黑闼也,为突厥所窘,自以大箭射却之。突厥得箭,传观,以为神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的弓箭倍于常人,追击刘黑闼时与突厥遭遇,用大箭射退突厥。突厥人得到了他的箭,众人传看,都以为是神人。而漫画里也提到了,李世民设下疑兵之计,率领六骑亲临渭水便桥,与颉利可汗隔水而语,面斥其背盟。“突厥大惊,皆下马罗拜。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)继而唐军纷沓而来,颉利可汗大惊,遂请和,双方订立渭水之盟,突厥乃退。看到上面这条记载,你就知道为什么突厥人看见李世民轻骑而出,就“突厥大惊,皆下马罗拜”了吧?我有点怀疑,是不是突厥人里面也有不少李世民的粉丝?本来是来打仗的,活活搞成了大型粉丝见面会……

总之,如果你想要“独守孤城、内无粮草外无援兵”的背景,武德六年的马邑不是现成的吗?只要把时间提前三年,连地方都不用改的,何必要歪曲历史说什么“贞观君臣抛弃朔州”?


二、你要迁都抛百姓,我要杀敌救边庭

说到割让土地、抛弃百姓,唐初有没有过这样的事呢?你还别说,还真有。还是在武德年间,唐高祖李渊采纳了隐太子李建成的提议,废丰州,割让了五原、榆平。

  《册府元龟·外臣部·备御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唐高祖武德初,以丰州绝远,先属突厥,交相往来,吏不能禁,隐太子建成议废丰州,拔其城郭,权徙百姓,寄居于灵州,割并五原榆平之地。于是突厥遣处罗之子都射设率所部万余家入处河南之地,以灵州为境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而这块土地回到李唐手中,那是贞观年间,李世民手上的事了。贞观四年五月,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,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九》)这桩事才算了局。

要说这隐太子李建成的人设啊,还真是从头到尾没崩过,抛弃百姓的事情干过第一次,就不怕他不干第二次。这不,突厥人总是来骚扰,咱就跑呗,国都长安也不要啦~后世的唐朝皇帝你们听着,“国都六陷天子九迁”那可是咱家一开国就种下的根呀,你们还不快来认祖宗?嗯?不认我,高祖也不认吗?

  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英断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太宗为秦王时,有说高祖曰:“突厥频寇关中者,徒以府藏子女之在京师故也。若焚烧长安而不都,则胡寇自止。”高祖惑之,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以至樊邓,行可居之地,将徙都焉。隐太子、巢刺王及裴寂并赞成此计。太宗谏曰:“猃狁孔炽,作患中华,自古有之,非独今也。周汉并罹其难,未闻迁徙都邑。今陛下圣明,统一天下,思皇多士,带甲百万。霍去病,汉廷之将帅耳,犹且志灭匈奴。臣忝偹藩维,尚使胡尘不息,遂令陛下议欲迁都,此臣之责也。幸乞听臣一申微效,取彼颉利,以谢中州。三数年间,必系单于之颈。何有遽迁都邑,快强邻一旦之情,贻後人万代之耻!”高祖大笑曰:“吾家千里驹,信不虚也。”於是遂止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因为突厥屡次入侵,有人对高祖说,突厥入侵都是因为长安富庶,胡人想来抢掠。如果焚烧长安,那么胡寇自然就不来了。高祖犹豫不决,派宇文士及往樊、邓一带,考察可供迁都的地方,就要迁都。隐太子李建成、巢王李元吉和裴寂都赞成此计。萧瑀等知其不可,却不敢直谏。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)唯有李世民出言谏阻,说霍去病是汉朝的将帅,尚且志灭匈奴,我愧为藩王,却令胡尘不息,于是令陛下动议迁都,这是我的责任。并主动请缨,说自己三数年间,必擒颉利,岂能匆忙迁都,令强邻快意、贻羞后世呢?高祖大笑,赞美李世民是“吾家千里驹”,遂停此议。

太子李建成却冷嘲热讽:“昔日樊哙想要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,秦王的话真是与他一般无二!”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)可是事实证明,李世民并没有说空话。贞观三年十一月,唐朝出兵六路,以李靖为正、张公谨为副统一指挥,讨伐突厥。次年正月,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定襄,大破突厥,李世勣又破突厥于白道。二月,李靖与李世勣会师,又破颉利可汗于阴山。三月,唐军生擒颉利可汗,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国就此灭亡。(《资治通鉴·唐纪九》)

根据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记载,高祖动议迁都的事情发生在武德七年七月。我们来看一下此事前后还发生了哪些事?

在此之前,发生了杨文干事件。简单来说,就是高祖携秦王、齐王到仁智宫避暑,太子留守京城。太子李建成私自派两个人送盔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,这两个人到仁智宫告变,说太子欲联结外将谋反。高祖召太子来问话,正在此时,庆州的杨文干真的反了。高祖就召秦王李世民,命他前去平叛,并承诺平叛之后就废了太子、改立秦王。李世民手到擒来平定了叛乱,谁知高祖又反悔了,让太子还镇京师,再也不提改立太子的事。

而此事之后呢?

 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上校猎城南,太子、秦、齐王皆从,上命三子驰射角胜。建成有胡马,肥壮而喜蹶,以授世民曰:“此马甚骏,能超数丈涧。弟善骑,试乘之。”世民乘以逐鹿,马蹶,世民跃立于数步之外,马起,复乘之,如是者三,顾谓宇文士及曰:“彼欲以此见杀,死生有命,庸何伤乎!”建成闻之,因令妃嫔谮之于上曰:“秦王自言,我有天命,方为天下主,岂有浪死!”上大怒,先召建成、元吉,然后召世民入,责之曰:“天子自有天命,非智力可求;汝求之一何急邪!”世民免冠顿首,请下法司案验。上怒不解,会有司奏突厥入寇,上乃改容,劳勉世民,命之冠带,与谋突厥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李建成想用一匹喜欢尥蹶子的胡马摔死李世民,幸亏李世民骑术高超,三仆三跃,毫不受伤。一计不成,又生二计,一句“死生有命”被篡改成“我有天命,方为天下主”,告到高祖面前。高祖当着建成、元吉的面斥责世民:“天子自有天命,并非聪明勇力可以求得,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图谋此位?”李世民也很硬气,摘下帽子叩头,你怀疑我就把我送到法司查办。做父亲的正在气头上,做儿子的还抬杠,这事正不知道怎么收场,忽然闻报突厥入寇,高祖秒变脸,宽慰勉励李世民,命他戴上帽子、系上腰带,一同图谋突厥。

有的事情,孤立地看是一回事,联系起来又是另一回事。如果联系上此前的杨文干事件,此时高祖当着建成、元吉的面斥责世民“天子自有天命,非智力可求;汝求之一何急邪!”又该作何解读?无非是宽建成的心——太子之位还是你的,他威胁不到你;绝世民的念——太子之位不会给你!现在你明白李世民为什么要那么抬杠了吗?晋阳起兵时他十八岁,到此时七年了,在战场上出生入死,西边打了薛举父子,东边又打刘武周、宋金刚,洛阳-虎牢之战把王世充、窦建德打包签收,洺水之战又跟全胜时期的刘黑闼硬刚,突厥入寇,总是他备御颉利可汗带领的主力——大唐的半壁江山是他打的,北方抗突防线靠他撑着,结果君父言而无信也就罢了,竟然还听信谗言斥责他。李世民天性刚烈,此时又正值年轻气盛的时候,他能不气吗?

大概是司马光也看不下去了,在这里插了一句史论:

 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七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上每有寇盗,辄命世民讨之,事平之后,猜嫌益甚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突厥来了,不能不去打。武德六年突厥主力下河东,偏师在陇右,就是秦王出河东,太子出陇右。武德七年换了个方向,那就秦王出陇右,反正是迎着强敌上。而此时的唐军,又是个什么光景呢?

  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初,关中霖雨,至是大水,运粮阻绝。士卒疲於征役,甲仗不能坚利,而突厥大逼,举朝危惧。高祖独恃帝,委以捍御。既而器械不足以当敌,城池不足以据守,帝颇患之,诸将忧见於色。及勒兵北上,与虏遇於豳州,帝部分兵马,候机当战。颉利、突利率万馀骑,奄至城西,乘高而阵,将士慑惧,三军大骇。帝谓元吉曰:“吾既出讨,固敌是求。今胡骑凭陵,须与一斗,岂宜安坐,示之以怯?吾当自率精锐,以张国威,尔可同行也。”元吉大惧对曰:“突厥兵势若此之强,轻脱取败,决无出理。”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秋雨滂沱,粮道阻绝。士卒疲敝,兵革不利,器械、城池都不足以与敌争锋。举朝危惧,三军震恐。身边的副手李元吉,内战内行外战外行,临国难就只会袖手旁观。这一仗打赢了,也不过是为人作嫁,替别人守江山,自己还会面临更深一层的猜忌;打输了就得迁都,自己也可能会被治罪。

这仗还能打吗?

——汝不敢去,宜傍观得失。吾当往,为汝出奇。(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)

这就是李世民的回答。

他亲率百骑,驰往突厥阵前。

黑沉沉云愁雾惨,冷飕飕砭骨风寒,滂沱秋雨被风拨弄,一阵密,一阵疏。风雨飘摇中,破败的城池就像一叶扁舟,随时都会被激流吞没。战鼓与金钲着了雨水,声音又闷又涩,琵琶浸水早已弹不响了,唯有风雨声肆无忌惮地灌入耳中。地上,水积成束,乱流纵横。马蹄踏过衰草,泥沙飞溅。征袍湿透,铁衣凛凛,战靴里全是雨水。你抬起头来,看见黑压压的突厥骑兵凭高列阵,旌旗如林,就像一个越卷越高的浪头,一旦打下来,就会让你们这一百人粉身碎骨。

今天的我们,无从揣测那时跟随李世民前往突厥阵前的百名骑兵有何感想。或许是视死如归——若无秦王,这条命早已丢在战场上了,此一番只当舍命陪君子,纵然死了也是心甘情愿;或许是一往无前——我们的秦王,是不败的,当初在武牢关,窦建德十万大军,也不是我们秦王三千五百人的对手,今日的突厥人又如何呢?或许……也会有那么一刹那的畏缩和遗憾?

但秦王终不会让他们遗憾的。

  《册府元龟·帝王部·功业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乃亲率百骑,驰诣虏阵,告之曰:“国家与可汗誓不相负,何为背约,深入吾地?我秦王也,故来一决可汗。若自来,我当与可汗两人独战。若欲兵马总来,我唯百骑相御耳。”颉利弗之测,笑而不对。帝又令前骑告突利曰:“往与我盟,急难相救尔。今将兵来,何无香火之情也?亦宜早出,一决胜负。”突利不对。太宗又将前渡沟水。颉利见帝轻出,及闻香火之言,乃阴猜突利,因遣使曰:“王不须渡。我无恶意。更欲共王自断当耳。”於是敛军稍自引却。……於是师夜出,冒雨而进,鬼徒震骇。因纵反间於突利,突利悦归心焉,遂不欲战。其叔侄内离,颉利欲战不可,因而请和。帝许之,结盟而去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李世民阵前施巧计离间二可汗,令他们引军稍退。随后,大军冒雨夜进,又纵反间于突利,迫使突厥与唐朝结盟而去。

眼看着就要倾覆的国家,就这样转危为安。

在漫画中,女主愿意为国家放下个人恩怨,“我已失家,不愿再失国”,有漫画粉说这非常令人感动。现在请看一看史实,在唐初,谁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“我已失家,不愿再失国”的那个人呢?


三、你有功,应加赏,怎能妄想镇家邦?

漫画中还有一个情节,突厥进攻,长歌设计,在上游筑坝截断水流,引突厥过河,然后水淹七军。


唉……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……你要是喜欢这个情节,那么……

 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世民度黑闼粮尽,必来决战,乃使人堰洺水上流,谓守吏曰:“待我与贼战,乃决之。”丁未,黑闼帅步骑二万南度洺水,压唐营而陈。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,破之,乘胜蹂其步兵。黑闼帅众殊死战,自午至昏,战数合,黑闼势不能支。王小胡谓黑闼曰:“智力尽矣,宜早亡去。”遂与黑闼先遁,馀众不知,犹格战。守吏决堰,洺水大至,深丈馀,黑闼众大溃,斩首万馀级,溺死数千人,黑闼与范愿等二百骑奔突厥,山东悉平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在洺水之战中,李世民正是用同样的计谋消灭了刘黑闼的主力!

而洺水之战之后,又发生了什么呢?

  《资治通鉴·唐纪六》:  
太子中允王珪、洗马魏征说太子曰:“秦王功盖天下,中外归心;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,无大功以镇服海内。今刘黑闼散亡之馀,众不满万,资粮匮乏,以大军临之,势如拉朽,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,因结纳山东豪杰,庶可自安。”太子乃请行于上,上许之。……甲申,诏太子建成将兵讨黑闼,其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、河南、河北诸州并受建成处分,得以便宜从事。    

哇,原来还有这种事呀。王珪、魏徵劝说太子,秦王功盖天下,中外归心,您当了太子不过是因为年长,没有大功镇服海内,现在刘黑闼败亡之余,又没兵员又没粮草,赶紧去摘桃抢功呀!于是李建成就去了……这算怎么回事?历史上父亲摘桃抢功,漫画里女儿剽窃事迹?夏老师真是把隐太子这点本事学了个十成十,不得不服,不得不服!

哦,差点忘了,这怎么能叫抢功呢?毕竟,在夏老师的漫画中,大唐的半壁江山可是隐太子打下来的呀!


瞧瞧人家,半壁江山的功劳都能抢,一个洺水之战算什么?

评论(34)

热度(294)

  1. 共1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